语言,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战略支点 - 杭州市安全教育平台下载
记者 久久在国线观免费观看永久播放片
2019年5月15日,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在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亚洲先人们早就开始了文明交流互鉴。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助推丝绸、茶叶、陶瓷、香料、绘画雕塑等风靡亚洲各国,记录着亚洲先人们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现在,“一带一路”“两廊一圈”“欧亚经济联盟”等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各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亚洲文明也在自身内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
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进程中,外语,特别是非通用语的战略支点作用日益显现,只有语言相通、文化相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而有效的语言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机制,需要国家进行通盘思考和顶层设计。从这点来说,我国非通用语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挑战。
北外亚洲非通用语种开设情况
在全球战略布局和利益拓展过程中,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关键语言人才培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2006年1月5日,由美国国务院、教育部、国防部和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联合提出的“国家安全语言启动计划”,致力于培养国家最亟需的“关键性语言”人才;欧洲各国同样注重通过制定语言政策、培养语言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竞争力。
世界各高校也致力于语言教学与人才培养。目前,美国哈佛大学开设95个语种,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开设100多个语种,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开设124个语种,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的外语语种数量已多达101种,基本涵盖176个与建交国家的官方语言,其中也包括部分重要区域民族语言。
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和非通用语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对于在全球进行战略布局、维护国家利益、提升我国公共外交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北外很早就开始了亚洲非通用语种的建设。1960年12月14日,教育部在《关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后方针任务的请示报告》中提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外语教育,培养世界各国语言的外语干部,特别是质量较高的翻译干部和外语师资……国内培养的任务,应该主要由北京外国语学院来承担,首先要做到所有亚洲各国的语言,我们都有人掌握。”同年12月,外交部在呈报周恩来总理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准备陆续增设的新专业或课程的初步规划》中,建议尽快开办21个新专业。周恩来总理批示:“这21种语言要加以调整,如朝鲜、越南、蒙古、缅、印、巴基斯坦、印尼、阿拉伯、日本、尼泊尔、刚果、阿尔巴尼亚、柬埔寨、老挝、阿富汗、伊朗、马来亚等国语言均应加入,数目稍多,也可扩大。”为了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遵照周恩来总理的相关指示精神,北京外国语学院于1961年创建了亚非语系,多个亚洲语种在我国高校首次开设。》第119页)
编辑:杭州市安全教育平台下载
审核:久久在国线观免费观看永久播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