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来华留学教育历程 -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公务员

记者 久久在国线观免费观看永久播放片


迅速起步时期

新成立伊始,来华留学就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已经逐步发生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对抗之势。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新采取了政治孤立、军事敌视的政策。为了迅速打开外交局面,到1949年底,新相继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朝鲜、波兰、蒙古、阿尔巴尼亚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6月25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主持会议,研究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政府提出交换留学生的建议,并责成当时的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外交部、教育部组成专门小组,拟定计划与有关国家商谈交换留学生事宜。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政府除了同意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分别交换留学生外,还主动向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政府提出交换留学生的建议,得到这些国家的积极回应并很快达成协议。

1950年8月31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正式向教育部下达了接收上述5国留学生的任务。

1950年至1951年,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语文专修班”,接受了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亚等东欧5国的33名留学生。1952年9月,清华大学的“东欧交换生语文专修班”成建制并入北京大学,更名为“外国留学生语文专修班”。这一年,还接受了两批共89名朝鲜学生到北大实习。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招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亚洲、非洲与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1963年8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明确了接收外国留学生工作要为政治与外交工作大局服务,为各国文化交流及增进与世界各国的了解和友谊服务的方针。

从1950年到1965年,共接收来自68个国家的7239名来华留学生,分布在全国17个城市的94所学校。其中,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留学生有6571人,约占全部来华留学生的90.8%;来自其他亚、非、拉国家的留学生有533人,约占7.3%;来自西欧、北美及日本的留学生有135人,约占1.9%。

之后,来华留学工作受“文革”影响不得不停顿。1966年9月19日,教育部照会有关国家驻华使领馆,来华留学生回国休学1年,返华时间另行通知,往返旅费由政府负担。来华留学生招生与教育工作中断了7年,留学生大都中断了在华学业。

1973年,开始恢复接收留学生,但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很小。据统计,1973年至1977年间,累计接收留学生仅2063人。

1950年至1978年的28年间,累计接收培养了12800名来华留学生,几乎全部由政府提供奖学金。虽然当时我国接收留学生的规模、国别和数量十分有限,但是这些留学生毕业后,很多人日后成为了驻华大使、汉语言专家、历史学教授、新闻机构驻华首席记者等,为推动他们各自的国家与开展友好交流与合作做了大量工作。比如罗马尼亚前驻华大使罗明和夫人汉学家萨安娜、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穆斯塔法·萨法日尼、阿尔巴尼亚前驻华大使塔希尔·埃莱兹、冰岛前驻华全权公使鲍德松、马耳他前驻华大使克俚福、法国汉语总督学白乐桑、北京歌德学院前院长阿克曼、CNN北京分社社长兼首席记者吉米,等等。

编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公务员

审核:久久在国线观免费观看永久播放片

2019年12月11日 老湿麻豆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ww47,91桃色亚洲囯产青草衣衣衣,91香蕉嫩草水蜜桃小草影院入口,久久在国线观免费观看永久播放片,永久免费精品影视网站app

最新更新